在bat365在线平台网站附属中心医院,提到夏书月教授,总会让人不禁想到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在她的带领下发展壮大成为医院首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想到危重症抢救、RICU病房,想到“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近40年的临床生涯,她参加过无数次危重症抢救,挽救过无数个垂危的生命,多少次在深夜接到会诊的电话,又度过多少个为患者操劳的不眠之夜……
“医生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责任,是对生命的尊重”。夏书月教授以她的专业、敬业、爱业,用她的执着、坚持、奉献,诠释着医生这一神圣的职业,演绎了沈医附属中心医院人的医者风采。
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做好团队领头雁
医学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继承和延续,更重要的是创新和发展。作为一名科室的管理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高超的医疗技术,更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带领科室持续向好发展。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临床工作最累、最苦的科室之一 ,危重患者多,医疗风险大。1998年,当夏书月教授被任命为呼吸科主任时,她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不惧前路艰难险阻,积极带动本学科发展。数十年来,她带领团队,以打造技术和学习型科室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为落脚点,不断建立健全科室管理机制。20余年的沉淀和积累,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已从当时医护人员15人、床位28张、技术单一、设备简陋的科室发展成为人才梯队建设完备、技术设备力量雄厚、专科水平日臻提升,拥有普通床位80张、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床位22张,设有睡眠呼吸监测及治疗中心、肺功能和运动心肺生理实验室、纤支镜介入肺疾病实验室等结构合理、专业化分工明确,集教学、医疗和科研为一体的先进科室。
在此期间,她带领科室团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前沿技术发起攻关,从慢性气道疾病及肺间质纤维化引起呼吸衰竭疾病有创、无创治疗,传染和非传染性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所致的脓毒症,ARDS的救治到高危肺血栓栓塞症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诊断及溶栓治疗等一个个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与应用,让不计其数的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
2011年8月9日的一天下午,RICU的电话急促的响起,一位呼吸窘迫的年轻女性患者,正由急诊绿色通道送往RICU的途中。患者是一位23岁瘦弱的女孩,她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口唇呈严重紫绀,无法正常说话,胸片呈弥漫性改变——这预示着女孩已经出现“白肺”症状。心电监护上的数值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担忧起来:心率140次/分、血压70/40mmhg、血氧饱和度30%……简单的几个数字却提示着这个年轻女孩的生命已经奄奄一息。查看病人、了解病史后,夏书月教授第一时间与亲属沟通治疗方案。“她能救活吗?我们一分钱也没有。”家属简单的一句话却让在场的医务人员错愕。女孩患的是急性间质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如进行性发展,其死亡率高达100%。“先抢救”,随着夏书月教授一声令下,她带领团队连续在RICU病房整整忙碌了11天,终于女孩病情缓解稳定,成功的由RICU转到呼吸内科普通病房,并于8月24日康复出院。这些天里,夏书月教授及其团队以责任与担当,撑起了生命的希望。当女孩眼含热泪的向她道谢时,当最初态度冷漠的家属也向她深深鞠躬时,病房里响起了阵阵掌声。夏书月教授却说,没有什么比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更有意义。
教学科研双管齐下,是付出更是收获
近5年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承担理论课时472学时,实践课时2276学时,每年培养规培医师70余人。“教好书、育好人、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这是夏书月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夏书月教授作为研究生导师,目前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毕业1人,在读7人,硕士研究生毕业10人,在读7人。她主讲的《呼吸系统疾病与运动系统疾病》课程荣获辽宁省一流课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目前是辽宁省呼吸疾病培训基地,国家住院医生规培、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她非常重视教学工作,积极开展PBL、TBL、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认真督导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教学查房时,夏书月教授一改温和的态度,边查边问、边问边考、边考边讲,这种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让同学们又喜欢又“害怕”。同学们经常说,非常喜欢这种授课方式,边学边考可以加深理解、记忆深刻,但也怕自己学习不到位,有些问题回答不上来。但当同学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她立刻伸出援手帮助答疑解惑,并鼓励和资助同学潜心科研、发表论文。每年教师节,夏书月教授总是收到鲜花最多的教师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夏书月教授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她先后获得沈阳高校师德标兵、沈阳市优秀教师、沈阳市优秀继续医学教育授课专家,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夏书月教授深知科研是学科发展建设的根本,多年来,她在科研上深耕不辍,发表专业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8篇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的论文;获专利3项;参编高校教材2部,论著2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2项、市二等奖3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五项,共获科研经费200余万。在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专项《中国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特征的调查,国内多中心研究》及《肺血栓栓塞症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中,她将研究结果结合临床,实现转化,形成院内静脉血栓防治体系,为骨科、妇产科、呼吸内科、血管外科等学科的深静脉血栓疾病建立院内预防平台。她主持沈阳市重大创新课题《慢阻肺患者CYP1A2基因多态性和茶碱药动学个体差异关键因素的研究》,首次发现合用多索茶碱可协同诱导增强类固醇激素的反应性等特性,并与黑龙江福和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技术成果转让协议。目前学科建有省重点实验室和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学科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直面危险毫不退缩,体现医者担当
在面对病毒肆虐的威胁、患者的迫切需要时,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对生命的责任感,超越了对未知的恐惧,夏书月教授毅然选择逆行而上。2003年,在“非典”肆虐的严峻形势下,夏书月教授被任命为市传染病院防治SARS领导小组业务副组长,省、市防治“非典”专家组成员,她冒着随时被感染的危险,奔赴各地会诊、查房、讲课,就像上满弦的时钟,不知疲倦地运转着。有时回家已是深夜,有时她刚睡下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又匆匆回到战斗岗位。“大夫啊,我是不是快要死了,求求你救救我吧!”夏书月教授至今仍记着会诊时一位非典患者拉着她的手说的话。“医生这个被百姓信任和依赖的职业,在关键时期、危急时刻,没理由后退半步,必须冲在最前面!”夏书月教授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危险再次出现。夏书月教授白衣为甲披挂上阵,作为省市级专家,会诊、培训……她的电话始终处于忙碌状态,而这一战就是三年。2022年年底,随着大量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在此关键时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他们坚持门诊病房一体化,每天门诊接诊患者上百人次。门诊医生精心诊查,施行轻重分流治疗,同时派出科室业务骨干接管综合病房,夏书月教授根据《新冠肺炎诊疗指南》结合本次病毒感染特点制定核酸阳性患者诊疗方案,指导全院救治工作,使治疗更加科学精准有效,尽最大可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她每天不知疲惫地奔波在各个病房之间,穿梭在患者病床前面,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尽早诊断重症病例,第一时间对症治疗,但更多的是关心和鼓励患者,消除他们的恐惧感,为战胜疾病树立信心。
心系患者情牵百姓,让健康在更广范围传播
夏书月教授在成功抢救一位脑血栓后遗症合并吸入性肺炎的患者发生误吸出现窒息的病例后,深受触动。呼吸科疾病病种多、病情重,与其他系统疾病共病存在常见,患者及家属医疗知识匮乏,在日常护理中存着非常大的隐患。为此,她提出组建呼吸科“休委会”,其宗旨是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个咨询、交流的平台普及日常对患者的非医疗的护理知识,切实解决患者及家属对于康复问题的需求,构筑和谐、温馨的医患互动关系。“休委会”由科室副主任和护士长主持,医护人员利用午休时间,定期举办一次恳谈会或培训讲座,每期一个主题,讲解各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解决家属在护理患者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患者康复提供科学的保证,这一举措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于是一系列服务患者的哮喘之家、COPD 之家、鼾症俱乐部和戒烟俱乐部等相继应运而生。
夏书月教授还充分利用医院沈阳西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与6家县区级医院建立呼吸专病医联体及慢病云平台,实现医联体医院双向转诊及网上会诊,帮助医联体基层医院解决临床工作的疑难危重症救治的问题,将服务伸延到更多百姓。夏书月教授还经常进社区举办健康讲堂,进行科普宣传、义诊咨询,每到“戒烟日”、“世界睡眠日”等活动时,总是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
近四十年的工作经历,夏书月教授在呼吸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患者信赖,并在历次新发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夏书月教授说,面对生命的复杂性和疾病的不确定性,医生注定是一份没有终点的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努力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诊疗服务造福患者。
[人物简介]
夏书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bat365在线平台网站附属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委员,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委,省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等多项任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第三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辽宁名医、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首届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沈阳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